璃亮学长

盾冬/桃包无差,哪里有包哪里就有我
微博同名

故事结尾:我最爱的那个追梦人

不解惑:

刷到退出的消息,眼泪啪地就砸在手机屏幕上了。那些年的样子都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一样飞速地闪过。

2014年的世界杯,波多尔斯基只出场了两次,而今年的欧洲杯,他只在对阵斯洛伐克时替补出场。无论是马加特还是马特乌斯,都曾建议勒夫将他移出大名单,称他已经对国家队没有任何作用了。

仔细想来,当年那个18岁就惊艳德甲、19岁就入选德国队的少年确实已经31岁了。

2006力压梅罗获得最佳新人奖的他,这些年来却是一路漂泊。两度随科隆降级,在拜仁坐板凳,重回科隆又转投阿森纳,最后远走亚平宁,偏安土耳其。

可是我还是喜欢他,不管嘘声有多大,不管他多么失意落魄。一直都记得他和施魏因施泰格的“青春波尔卡”,记得他的左脚爆射,大力轰门,记得他无解的远射和任意球,记得他奇高的射门转化率。去年他还助力加拉塔萨雷拿下了土耳其杯。

我当然也知道他已经牺牲在442向4231转型的潮流中,知道他的右脚能力实在惨不忍睹,知道他的有球技术实在是不够优秀。

可是我对他大概从来都不能客观地评价,因为对他的喜欢已经超过对球员的范畴。

记得他在科隆的时候进球后一遍遍亲吻队徽,缠着绷带上场,说可以为了这支队伍粉身碎骨,后来科隆把答应为他封印的球衣转手给了别人,他还是一次又一次表示,如果重回德甲,只会是科隆。他甚至还记得科隆工作人员的生日,会为他们发去祝贺。

回想起他一路走来从横空出世到射失点球,再到沦为“边缘人”,欢呼嘘声、人情冷暖,他大概比任何人都清楚。以为他大大咧咧其实所有事情他都玲珑通透,可是难能可贵的是知晓人情冷暖却还是真心相待。

这么多年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开,一个一个改变。06一代慢慢淡出,还在国家队的施魏因施泰格也早就不再是手缩在袖子里、染着白毛的男孩子了。

可是只有他一个人,还是一颗年轻时候的心。笑起来还是一派天真和傻气,露出一排明晃晃的大白牙。

施魏因施泰格曾说他不希望再被叫作“小猪”了,可是波多尔斯基说:“我不在意大家叫我波尔蒂。我当然也不再是17岁了,但我一直还是那样一个人:喜欢在生活中充满欢笑,并将快乐传递给他人。”

做了十多年德国足球采访的张力老师还是一直叫他“小波”,感慨这些年和他差不多时候出道的球员,比如拉姆或是施魏因斯泰格,都从青涩少年成长为德国足坛的成熟领袖,但是他却似乎从没有变化。

他说他愿意停留在那个刚开始踢球的年纪:那个为了赚钱要去球场里捡剩下的饮料瓶、要把俱乐部发的球票卖掉的年纪。

在压力、嘘声不断的职业足坛,却还能保持不变的热情、单纯和初心,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最大的原因。

我想我不把他当作一个球员来喜欢,我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没心没肺的、善良的男孩子,一个不会长大的彼得潘。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在困难的时候也要记得笑出声来,在成功时不要忘了来时的路。

也曾为他鸣不平,也曾遗憾他没能走上巨星的路,可是看到他在土超赛场上进球握拳高呼的时候目光灼灼仍似当初的少年,听见他国家队上场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看见他欧洲杯前飞回家去抱一抱刚出生的女儿,终于释怀大概人各有各的命,各有各的福气。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失败,这么多年的泪水,捧起了奖杯,也拿到了国家队出场进球双料第三,也已经算是幸运。

他说他也明白竞技体育的残酷,也会反驳名宿的批评,可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今年5月11号的时候,在采访中他说:“如果让五岁的我站在伯格海姆的足球场上再次选择的话,我还是会做同样的决定。”

这个人啊。就像阿白笔下的顽石,纵然知道前路艰难,却还是执着地点头。时光回溯,依旧还是那个固执而深情的少年,痴痴念念,一路坎坷,令人心疼却又敬佩,只能留一句叹息。

2016的德国队新人都像他当年一样,无所畏惧,意气风发,让人相信他们能够扛起责任,他也终于退出。可是虽知人生聚散常如此,只是十二年,终是难说再见。

评论 ( 4 )
热度 ( 58 )

© 璃亮学长 | Powered by LOFTER